9月5日,校长侯长林教授深入人文学院开展调研,了解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为其把脉问诊。宣传部部长叶丹、教务处处长舒华、研究生院院长龚静、社会服务中心主任罗静、党政办副主任孙向阳陪同调研。
人文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教研室主任及教师代表参加调研会。他们从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介绍了人文学院的办学情况。目前,人文学院已按照审核评估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对本学期的工作做出了整改和完善,围绕校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进一步凝聚了团队力量,协调了研究方向,使团队成员集中在古代文学与地方文献整理、地方文学与地方文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艺学四个方向,着眼于铜仁深厚的文化积淀,力求辐射武陵山区。
侯长林指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工作中心,要引社会服务之水渠、灌课堂教学之养分,在学科建设的肥沃土壤上绽放人才培养之花。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改革不应只着眼于教学形式,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取舍。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大学教师,在授课时不应拘泥于教材,而要“跳出”教材,合理选择讲授内容,努力做到“三讲两不讲”:“三讲”:一是学生难以自主查找的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要讲,二是课程重点难点要讲,三是课程有关的新知识尤其是教师在科研中获取的新知识更要讲;“两不讲”:一是学生容易查找并能够自主学习的课程知识不讲,二是教材中浅显易懂的知识不讲。当然,应用转型不等于放弃学科建设,建设一流学科的最终目的是孕育一流专业,支撑人才培养。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我校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起步较晚,力量较弱,单打独斗没有出路,必须凝聚力量,握拳出击。同时,学科建设必须形成领域意识和交叉意识,通过学科交叉挖掘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领域,开辟自己的“蓝海”。社会服务是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要职责之一,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必须解放思想,重视横向课题研究,让优秀的学生加入科研团队,提升学生科研意识,形成研究氛围。他表示,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建设需要一支高学历高能力的教师队伍,学校将以“正”的激励和“反”的约束促使60%到70%的青年教师逐步过渡成为博士研究生,鼓励20%到30%的教师走“双师型”道路。
侯长林对人文学院的办学情况表示认同亦指出了不足。他认为,人文学院要进一步凝练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方向,以此凝聚人心,引领人文学院发展;要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和历史人物,将其融入学科建设;要加强协调沟通,使教师们形成大局意识和学术共同体意识;要鼓励教师在其擅长领域深入发展,文学艺术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齐头并进。他强调,人文艺术是大学的根本,人文学院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大有可为,要在已经取得的成果上进一步做大做强。黔东文学研究应当在铜仁,黔东文学研究应当在铜仁学院。
叶丹、舒华、龚静、罗静分别从大学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对人文学院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宣传部 谭钰/文图 叶丹/审)
调研会现场
校长侯长林教授讲话